在黑土地上寻迹百年中东铁路 从这里读懂整个东北
- T大
一条“丁”字形铁路
▲ 绥芬河中俄边境铁道。图/视觉中国
风物君语:一条路,读懂东北
▼
在中国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上,有这样一条铁路。
一条路,读懂东北
▲ 它西起由满洲里入境,中间经过扎兰屯、昂昂溪、齐齐哈尔、哈尔滨至绥芬河,横穿当时的黑龙江吉林两省支线,从哈尔滨向南经长春沈阳等直至旅顺口;纵贯吉林和辽宁两省。路线呈丁字型,全长约2400公里。图/Q年绘
它的名字叫中东铁路。
李鸿章和它有解不开的羁绊,日俄战争与其渊源颇深,少帅张学良在中东铁路事件中大栽跟头,《雅尔塔协定》对它横加干涉……
历史的尘埃已然落定,如今的中东铁路又是何模样呢?
今天,就让风物菌和大家一起,沿着这条铁路,领略历史遗留在东北沃土之上的奇妙风光吧!
1.哈尔滨
火车拉来的“东方莫斯科”
▲ 哈尔滨公路大桥夜景。图/视觉中国
1898年,一群俄罗斯铁路勘察队员来到松花江岸边,他们用8000两白银买下了“田家烧锅”一个濒临倒闭的酒坊,在这里修葺房屋,为中东铁路的建设做起了准备。
▲ 哈尔滨老火车站,中东铁路的中心车站。1904年的哈尔滨火车站和莫斯科库尔斯克火车站造型几乎完全一样。图/视觉中国
铁路建成后,大批俄侨的到来让田家烧锅的面貌迅速发生了变化,他们带来了新的建筑、新的食物、新的服装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圣·尼古拉教堂(又称中央大寺院)是哈尔滨标志性的大型建筑,在政教统一的沙俄,东正教既是皇权的象征,也是众多俄罗斯人的信仰。
▲ 圣·尼古拉教堂。图/视觉中国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的时候,参战俄军从这里祷告后到哈尔滨火车站登上军用列车,奔赴辽东半岛前线。原建筑后被烧毁,图为以一比一重建在伏尔加庄园的教堂。
▲ 哈尔滨中东铁路公园的整体布局和设计造型均以中东铁路相关元素为主题。图/汇图网
▲ 格兰德旅馆影剧院,毗邻火车站,设有浴室、餐厅、客厅、理发室、舞厅等服务设施,是哈尔滨第一家豪华旅馆。图/来自网络
▲ 中央大街,地处哈尔滨的心脏位置,整条街由方石铺成。图/视觉中国
旧称中国大街,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人后形成的大街,意为“中国人居住的大街”。
▲ 哈尔滨啤酒。图/汇图网
中东铁路的修建为哈尔滨带来一大批俄侨的同时,也使俄罗斯的特色美食涌入中国东北。1900年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正式生产“哈尔滨啤酒”。
俄侨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语言。东北作家的作品中,俄语音译词经常出现。
在萧军的《下等人》中就有“唔德克”(俄国底层劳动者常饮的酒名)、“巴斤克”(俄国皮靴)等词汇。
2. 齐齐哈尔
黑龙江将军镇守之地
▲ 齐齐哈尔。图/视觉中国
齐齐哈尔在达斡尔语里有“边疆”或“生态牧场”之意,因境内栖息着世界珍禽丹顶鹤,这里又被称为“鹤城”。
▲ 齐齐哈尔的扎龙湿地生态保护区内,成群的鹤。图/视觉中国
清康熙年间,满族人陆续迁入齐齐哈尔地区,其中主要是驻防齐齐哈尔城的满洲八旗兵丁及其后裔,分布于城外,自成村落,即今昂昂溪区、铁锋区、梅里斯区所辖的满族聚居村前身。
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时,因忌惮清朝驻军,把火车站设在稍远的地方。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占领齐齐哈尔后在城区建了新火车站,将之视为北满重镇。
齐齐哈尔火车站对面的站前广场上伫立着雅克萨之战中抵御俄国人的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雕塑。
▲ 萨布素将军雕像。图/东北网
清政府共任命了76位黑龙江将军。龙沙公园内有一座寿山祠,纪念战败殉国的黑龙江将军寿山。
龙沙公园是齐齐哈尔市内著名的绿地,内有多处具有历史价值的景观。
▲ 龙沙公园,东北最大的百年公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齐齐哈尔都是黑龙江的政治中心。
▲ 昂昂溪火车站。图/马蜂窝
昂昂溪火车站建成后,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机务段所在地,也是北京前往莫斯科的必经之地,毛泽东主席乘火车访苏就曾在昂昂溪短暂停留。
中东铁路线经过齐齐哈尔时,最开始建成的火车站在距市中心很远的昂昂溪。昂昂溪是蒙古语“狩猎场”的意思,清末被称为昂阿奇屯。
昂昂溪火车站附近,有大量当年俄国人留下的房屋,小部分高大的建筑是铁路附属设施使用,比如仓库或机车库,其余大部分则是平房民居。
▲ 苏联红军烈士陵园。图/网史如烟
1945年8月,前苏联政府对日宣战。东北光复后为纪念在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苏联红军烈士而建。陵园主要由一座苏军烈士纪念塔和16座烈士墓组成。
▲ 昂昂溪铁路俱乐部。图/PhotoFans
▲ 罗西亚大街,形成于1907年,是中东铁路沿线俄式建筑保存较好、具有突出特色的一条街道。图/qqhr.gov.com
3.牡丹江
随江而至的绝美风光
“牡丹江”源于满语“穆丹乌拉”译音,意为“弯弯曲曲的江”。
▲ 南拳妈妈的《牡丹江》给这个位居东北的城市带来了更多关注。
从商周到满清,这里一直是靺鞨、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是满族文明源头之一和全国第二大朝鲜族聚居地,清时归宁古塔地区管辖。
▲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址,位于黑龙江海林市长汀镇,牡丹江最大的支流海浪河流过镇边。图/来自网络
中东铁路的修建为移民进入东三省腹地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铁路方面采取优惠政策运送汉人入关,“燕鲁穷氓”纷纷北上,“闯关东”盛极一时。
来到东北的移民到达“丁”字路口后,分别向北、西、东疏散,其中5/8的移民定居在牡丹江地区的东部沿线林区和矿区。
▲ 牡丹江火车站。图/视觉中国
交通的便利和劳动力的富足给牡丹江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俄侨的到来也为这里带来了浓浓的异国风情。
俄人区环境优雅,生活条件优越,有大面积的绿化带、公园,建筑是清一色的俄式风格,具有鲜明的欧洲城市特色。
▲ 牡丹公园小庙,现人民公园。图/tukuchina.cn
除了殖民带来的痕迹,牡丹江自有的美景,也使其区别于这片黑土地的其他城市。
▲ 镜泊湖,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高山堰塞湖。图/视觉中国
▲图为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剧照。图/视觉中国
威虎山以其深厚的红色剿匪文化底蕴及奇峰、林海、云雾和叠瀑等自然景观而著称。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使威虎山名扬天下。
▲ 三道关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群峰高耸,森林、河溪、奇石、怪峰等自然景观独特,动植物资源丰厚。图/来自网络
▲ 雪乡,原名双峰林场。从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积雪连绵,雪期长,降雪频繁。图/视觉中国
4.横道河子镇
百年老镇的俄式风情
也许你不曾听过它的名字,但它的身影,你一定不会陌生。
这座始建于1897年的古镇,在电影《萧红》和电视剧《悬崖》中多次露脸。
▲ 东正教堂,原名圣母进堂教堂,规模仅次于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图/踏歌
横道河子镇在沙俄和日伪时期,一直是中国东北的军事要塞。
这里同时还是俄罗斯人在东北地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镇内留存了200多处俄式建筑。
▲ 中东铁路机车库,像一扇拉开的手风琴。
横道河子以俄罗斯风格的建筑闻名于世,这里的俄罗斯老街,像一幅遗落在路边的山水画。
▲ 油画村,据说从上个世纪五十代开始,就不断有独具慧眼的画家踏进这个小镇。近年海林市在小镇里专门为各地来的画家建立了中国横道河子油画村。图/来自网络
▲横道河子特色筋饼,不吃,哪敢说自己到过横道河子?图/来自网络
5.绥芬河
立于国门之前的城市
“绥芬”一词源于满语,原有“锥子”之意,指在这条河里生长着一种尖锐如锥的钉螺。
19世纪末,沙俄开始修筑中东铁路,在绥芬河河岸的东宁县三岔口建立第五车站,命名为绥芬河站。后因地质结构原因,向北移动50公里,成为现在绥芬河市的所在地。
▲ 绥芬河老火车站。
1903年1月,清政府在这里设立“总理绥芬河铁路交涉局”,始有绥芬河地名之称。
同年中东铁路建成,奠定了绥芬河地区交通、通讯、通商的基础,与哈尔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同步发展。
▲ 绥芬河国家森林公园滑雪场。图/马蜂窝
此后,俄、日、朝、英、法、意、美等18个国家的使节和商贾开始云集于此,这里的文化和经贸交流异常繁荣活跃,五颜六色的各国旗帜林立市区,时称“旗镇”和“国境商业都市”,又被赞为“东亚之窗”。
▲ 小鸡炖蘑菇是东北地区的特色菜。
▲ 绥芬河国际地下交通站旧址。图/红路精神
如今的绥芬河市区内有很多中东铁路开通后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
▲ 绥芬河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其身后几百米的地方就是俄罗斯。图/you.ctrip.com
▲ 俄罗斯风格的绥芬河火车站候车室。图/视觉中国
▲ 绥芬河铁路大白楼,是原中东铁路的附属建筑,最初曾为绥芬河铁路交涉分局总理委员的官邸,后成为俄铁路员工宿舍。图/马蜂窝
▲ 东正教堂旧址,位于绥芬河市大直路135号,建于1913年,又称“协达亚·尼古拉教堂”,1945年由于战事,塔楼被部分炸毁。图/blog.sina.com
▲ 俄驻绥领事馆旧址,建于1910年前后,早期为沙俄领事馆,后为苏联领事馆。
▲ 人头楼,图/视觉中国
人头楼(赤查果夫茶庄),楼顶檐下雕有“人头面孔”浮雕,因而得名。原为俄人赤查果夫茶庄,用来存贮、检验出口茶叶。沦陷时期做过日本领事馆。
绥芬河市内道路标志、商店招牌和广告用语多用中俄文版面,异域风情十足。据说因这里的市民及商家店员多会讲俄语,而被誉为“会说俄语的城市”。
▲ 满是俄文广告牌的绥芬河街道。图/马蜂窝
文丨章鱼
图编丨袁千禧
设计丨Q年
参考文献
李秀金、李文莉《几经变故的中东铁路名称》
刘洁《中东铁路的修筑对满洲里的影响》
央视纪录片《中东铁路》
东北网《中东铁路牡丹江段的变迁》
矫淙旭《中东铁路与哈尔滨犹太社区的形成》
杨雪、刘大平《中东铁路对哈尔滨文化的影响》
胡志杰《关于中东铁路,你了解多少》
徐长有、李雅文、崔学智、刘雪梅、舟自横
《绥芬河:百年口岸的新视野》
于春英《中东铁路与近代牡丹江地区城镇的兴起》
马特《探访中东铁路|牡丹江:弯弯曲曲的历史景观》
澎湃新闻《探访中东铁路|齐齐哈尔:杂陈之地》
老迟《横道河子:中东铁路的前世今生》